1.彭于晏的简历

2.广州周边9条最美骑行绿道,原来广州还可以这样美

3.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4.粤北属于广东吗?

梅县天气_梅县天气预报15天当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快到清明节了,我校三到六年级的学生,穿校服,带着手制的小白花,去七星公园扫陈光烈士墓。走在路上,我们的心情很沉痛,天阴沉沉的,不时飘点小雨,和我们的心情一样。

来到了目的地,我环视四周,只见这矗立着一个银灰色的纪念塔,高约8米,塔身四方,顶部是一个鲜红色的五角星,上面可这几个苍劲有力的七个大字“陈光烈士纪念塔”。塔后是一个红色圆墓,呈半球形、直径3.7米,高1.45 米,墓围11.6米,墓中沉睡着一位身经百战的革命先辈。

四周松柏环抱,青翠欲滴,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春夏秋冬,都不会枯死,象征着烈士留芳千古,永垂不朽。

这时,李真副校长来到我们的前面,介绍起了陈光烈士的生平事迹。她用庄严的语气说道:“陈光 (1918-1949),广东梅县人。时期,担任桂林市城工委书记,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10月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遭受种种酷刑,坚贞不屈,于11月11日晚,在原北站附近英勇就义,距桂林解放仅11天,时仅31岁。”李真副校长刚说完,便又高声宣布道:“肃静!全体师生鞠躬三次!”

我们便怀着悲伤的情绪,默默的鞠躬了三次。

“全体师生默哀三分钟!”李真副校长又宣布道。

我们安静的闭上眼睛,轻轻地低下了头。此时此刻,我心想:烈士们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我们的红领巾是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为了解放中国,他们舍弃小家,聚在一起,才换来了今天大家的安宁。

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正在炮火与硝烟中奋力拼搏着,为革命作斗争。我仿佛听见了战士们在胜利的小号声中快乐的呐喊着,他们欢呼雀跃,脸上满是胜利的喜悦……

三分钟到了,我抬起头,看到一些其他的同学正在献花圈。我们绕着烈士墓,轻轻的,轻轻的走了一圈。再把虽然不精美但是精心制作小白花轻轻的放在了墓上。墓上已经放满了小白花,那不仅仅是小白花,更是我们对革命先辈的尊敬与哀悼……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好日子都是革命烈士、革命先辈们换来的,让我们珍惜现有的一切,让我们学习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吧!

彭于晏的简历

城市始发站终点站发班时间电话梅州锭子桥汽车站香港九龙7:400753-2516 636梅州梅州汽车客运公司香港九龙7:400753-222 2137梅州梅州汽车客运公司香港九龙14:400753-222 2137 上车地点途经关口、发车时间及落客站点发车日期站点电话与详细地址北角 途经文锦渡:07:15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北角渣华道中国旅行社门口观塘 途经文锦渡:07:3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观塘物华街创兴银行对面 电话:00852-27037729,81086511柯士甸跨境巴士总站 途经文锦渡:07:1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2:3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8:1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柯士甸道8号童军中心地下跨境巴士总站 电话:00852-23177900荃湾 途经文锦渡:07:0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荃湾街市街德华公园後门(即千色店对面) 电话:00852-93510968沙田 途经文锦渡:07:45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3:0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8:45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沙田正街希尔顿中心(实惠家俬侧) 电话:00852-26089072上水 途经文锦渡:08:0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3:2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9:1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上水新运路上水中心第二座对面太子 途经文锦渡:07:3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2:45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8:3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太子地铁站A出口对面运动场道粤港公司售票处 电话:00852-27391728屯门 途经文锦渡:07:3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2:3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屯门乡事会路新墟巴士总站R33(西铁站C出口) 电话:00852-318191湾仔 途经文锦渡:07:05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地址:湾仔轩尼诗道138号中国旅行社门口元朗 途经文锦渡:07:45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12:50 梅县汽车站、华侨大厦 每天

广州周边9条最美骑行绿道,原来广州还可以这样美

彭于晏(Eddie Peng),1982年3月24日出生于台湾澎湖,加拿大华裔,男演员、歌手。彭于晏曾出演过《爱情白皮书》《仙剑奇侠传》《我在垦丁天气晴》等电视剧。他出演的《近在咫尺》入围第二届澳门国际**节最佳男主角,《翻滚吧!阿信》入围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激战》入围第5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近年来,彭于晏出演了《翻滚吧!阿信》《太极》《寒战》《激战》等影片,逐渐从偶像派转型为实力派男星。快速导航参演电视剧参演**获奖记录音乐作品名人微博相关内容索引中文名彭于晏外文名Eddie Peng国籍加拿大民族汉族星座白羊座血型AB型身高182cm体重70kg出生地台湾澎湖出生日期1982年3月24日职业演员、歌手毕业院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州立大学代表作品:翻滚吧!阿信、分手合约、激战?歌曲:非爱不可、转角的夏天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语言国语、英语、手语

客家生活最重要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周末去踩车看风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看到美丽风景,正是我们这些上班族最佳休闲玩乐方式之一。那么广州骑行去哪里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广州骑行好去处,9条最美骑行路线任你选,COME ON MUSIC!

鸡枕山

骑行路线:鸡枕山内环

公交线路:乘坐二号线至黄边转广从10号线,乘坐从化汽车至新群不行640米到达

鸡枕山是从化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第一高峰,山峰陡峭,湖水清如镜面犹如进入仙境一般,喜欢刺激的你可以约上三五知己前来骑行。骑行的路比较陡。不建议新手去冒险。

小提示

鸡枕山山峰较陡峭,新手或者平时少爬山的圈友最好结伴同行,鸡枕山是没有单车出租的,需要骑行的圈友要自带自行车哦。

大夫山

骑行路线:洛溪——祈福新邨——大夫山——森林公园

公交路线:广州地铁二号线至洛溪站转乘坐公交番312

大夫山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是广州较为出名的骑车圣地。大夫山面积约900亩,园内有多个人共湖以及大小池塘。园内的空气清新悠然骑行,沿途欣高山流水,参天大树,风景真的美不胜收。

小提示

园内较多蚊子,在大夫山入口哪里有很多出租的,不用自带。建议去骑行的圈友记得带蚊怕水或者穿长袖衣服哦~园的陡坡较多对单车不熟的圈友要小心哦~还有园内小卖部的东西小贵建议多带一点水。

松山湖

骑行路线:环湖路—新城路—大学路

公交路线:广州东站乘坐高铁至常平站

东莞松山湖位于大朗。大岭山,寮步三镇之间,园区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松山湖骑行地面较为平坦,适合一家大小游玩。骑行在松山湖的湖边放眼望去山与水全收入眼帘,让你真正体验大自然的美。

小提示

松山湖比较空旷,可以根据当天的温度与气候进行游玩,以免中暑。园内较出名的还有松山湖沙滩。松山湖是不需要门票的,附近有单车出租但是想骑自己的也可以自带。

小洲村

骑行路线:大学城—小洲村—长洲岛

公交路线:公交252/公交468

小洲村是广州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村内最为主要的简氏祠堂,规模很大相当有艺术气氛。还有天后宫和四海公祠也是较为出名的,喜欢研讨历史文化的你不妨来参观一下。骑行在小洲村的街头小巷时你会觉得一切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满街的叫卖声,小孩的吵闹声一直回旋在耳边。

小提示

村内有很多小清新的店,爱拍(zhuang)照(bi)的你一定要去哦~小洲村里面是没有单车出租的,如果要骑行的伙伴要自带喔~骑行路线的地面较为平,比较少陡坡适合对单车不熟的童鞋但小巷比较小也要注意安全。

蕉门公园

骑行路线:角门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万亩湿地

公交路线:乘坐广州地铁四号线A出口

公园位于南沙是当初为了迎接亚运而修建的市政工程,园内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园内还有樱花树,不要到日本就能观赏到美丽的樱花划算极了。沿着园内的绿道骑行,一边骑行一边欣赏园内美如画的景色,都市的烦恼一切都抛到脑后。

小提示

骑行路线的公园都是不需要门票,有自行车出租也是免费的不过需要300/元押金,公园比较空旷容易晒到,建议骑车前涂抹防晒油,这样就不会晒的黑黑的哦。

英西峰林

骑行路线:西冲—穿鼻岩—贵仔角

公交路线:广州东站乘高铁至英德站

英西峰林群山环抱的一片谷地,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似桂林,故有“英西小桂林”之称。这里密集分布着上千座石灰岩山峰,溪涧、岩洞,古建筑点缀,其次他也是广东省最长、最密集的峰林景区,如过平时没有运动的 你最好结伴而行。

小提示

英西峰林有点桂林的感觉,山呈驼峰状,适合冒险的圈友们,园内还有竹排,溶洞等设施游玩,溶洞的门票60/元,英西峰林附近一带有自行车出租的。

惠州西湖

骑行路线:圆通桥—南湖—丰湖—西湖大牌坊

公交路线:广州天河汽车站坐车惠州汽车客运站乘坐13路公交车到西湖丽日站下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中心区,是国家4A旅游景区。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

小提示

开园时间夏季7:00-22:30,冬季6:30-22:00,门票是免费的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为妙。西湖内设有用卡出租单车,先到园区相关门票口购买自行车卡。

阴那山

骑行路线:五指山—灵光山—万福寺

公交路线:广州东站乘坐高铁至梅州站下

阴那山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是梅州首屈一指的名山。阴那山呈东北西南走了向,绵延300余里阴那山山峰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

小提示

进园需要购票40/元,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适合四季游玩,但尽量避开风雨天气。山内没有自行车出租但可以包车上山。

大鹏半岛

骑行路线:西冲—穿鼻岩—贵仔角—阳光日酒店—东冲

公交路线:广州东站乘坐高铁至深圳站

大鹏半岛在广东省中南部,深圳市东南部海岸大鹏湾和大亚湾之间。其中南半岛海拔700米-800米,北半岛海拔180米。半岛三面环海,多为花岗岩山地,山势陡峭,山谷幽深,奇峰怪石众多,喜欢奇奇怪怪的圈友来这里游玩最适合不过了。

小提示

大鹏半岛较多沙滩可以在沙滩边骑车或者游泳,但记得要注意安全喔~大鹏半岛可以不用自带自行车,在大鹏半岛公交车哪里可以租到。

粤北属于广东吗?

客家生活风俗 一、衣着 穿衣 龙岗客家人秉承本民系祖宗“朴拙成风,巧饰不习”的遗风,①其服饰特点侧重于平实朴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衣服的布料主要是自织自染(部分农家则由自家种植苎麻缫出麻丝,再请人织成布)的月布、粗洒、线斜、茜鸡乌等,此外还有机织布红口长青和由外洋买回的乌口长青、绸布等。粗洒布通常作蚊帐,线斜作被单,月布、茜鸡乌为通用粗布,长青为优质布,绸布是有钱人士的奢侈品。衣料颜色多为黑色、青色、暗红色等。最普遍的服式为唐装便服。男装上衣开襟,七纽四袋(有的还加内袋)或五纽二袋。女装上衣为右边开纽大襟,外面无袋,只在内小襟缝制一袋。男女装的裤大体相同,接驳的阔裤头,宽裤脚,用带子束缚。少数新进人士、圩镇居民、教师、学生、公务人员穿劳动装、中山装。少数女士、女学生穿裙装。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服饰变化较快。衬衫、青年装、中山装、列宁装、裙装在圩镇很快普及,布料多为国产机织棉布,以斜布、十字布为主,间有卡叽、呢绒。但上了年纪的农民变化不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期间,男女盛行军干装,式样类似军队干部衣装,或蓝或灰或绿,颜色单调。8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改革开放,龙岗地区得中外文化交流之先,得香港服饰文化的资讯之先,迅速接纳西装、裙装、牛仔服、T恤等世界性主流服式。至今,龙岗客家地区衣着已与世界服装潮流融汇,但龙岗女性还不太选择特露的衣装。 装饰 男性装饰较少,早年冬季偶戴布帽、毡帽,系围巾(俗称颈巾)。女子装饰较多,头帕、围裙和凉帽独具特色。 头帕俗称“包头”,由一块长120厘米宽50厘米左右的黑布、长青布做成,缀以系带。头帕以不同的饰边颜色区分未婚或已婚女性。戴包头有护发、挡日、防寒之用,且含避露遮羞的传统理念。特别是渔家女,包头伸出前额10多厘米,非正面不得观其“庐山真面目”。20世纪60后代以后,姑娘**逐渐以方形印花头巾代替包头,且只限于冬季天冷时才戴。包头只为中老年妇女偶用,逐渐式微。 围裙俗称“肚搭”、“围身”,是加在上衣胸前掩至腹部的服饰,主要功能是起工作服作用,避免或减轻因劳作、触物造成上衣的污染和磨损。肚搭用布为一般的黑布,但制工颇讲究,搭在脖子上的吊绳常由小银链充当,系在腰上的花带多是自家手工编织,末端缀以绒球或垂缨,束起来美观耐看。本是劳保用品却能让女性倍增婀娜风,故特受女子垂青,成年女性均人各数件,轮番穿着。 在龙岗地区,为遮雨戴帽,男女都戴竹笠,而为挡日,男子依故,女子则戴别具特色的凉帽了。凉帽的框由竹篾织成,为直径60厘米的圆形平面,中有同心圆小孔作套戴头顶用,周围用布圈连,整体成盖状。分蓝凉帽、乌凉帽两种,蓝凉帽用蓝色布,且圈布为全折式,乌凉帽用黑色布,为拢折式,两者均缀以美观雅致的系带。凉帽主要用于挡日,戴在头上很轻便,围边不断摆动生风,使面部凉快舒适,因此很受女子珍爱。凉帽竹篾上一般涂了桐油,故遇小雨也无妨。 建国前,居民中偶有佩带砣表来看时间的。60年代以前,手表仍属凤毛麟角,之后逐渐兴起成为时尚,主要品种是上海表,少见男女装之分。进入80年代以后,手表迅速普及,且款式多样,中档的男女装表极常见,青少年多戴电子表,情人有情侣表,商贾名士崇尚名牌表。 穿鞋 早年平民百姓劳动特别是远行或上山割草砍柴时多穿皮垫鞋,俗称“皮鞋”,也称草鞋。为一块长方形皮块,头有一小扣扣住第二个脚趾,中系一带绊住脚掌。皮垫鞋护脚功能一般,故有“依恃草鞋蚕(戳)跛脚”之嫌。圩镇居民穿布鞋,木屐为众人洗浴后穿用。建国后,以布鞋为主,间有塑料凉鞋、拖鞋,男装皮鞋为高档品。80年代以后,男女装皮鞋广泛普及,青年人爱穿高级球鞋,俗称波鞋,女性半高跟鞋很普遍。 首饰 早年囿于经济条件,男人极少戴戒指、项链之类。妇女头上梳发髻,得以簪挽之,如赴隆重场面,髻上好插各类钗饰。耳环、戒指、手镯、项链均为妇女日常首饰,多数是银质制品,少数金质。中老年妇女还常戴玉镯。部分老妪戴刻有“长命富贵”的寿镯。小孩胸前挂一把银或铜的如意锁,上镌各种吉利言辞。建国后,妇女戴首饰逐渐减少,六、七十年代因“破四旧”而几乎绝迹。80年代以后,女人戴耳环、戒指、项链十分普遍,除钗饰较少见外,其余首饰女性尽占风光。男人也普遍戴金玉戒指和金项链。 发型 20世纪之初,男子从小蓄发梳辫。民国初期剪掉辫子,改剃光头。工具以剃刀为主,主要动作是把头发剃光,故至今仍有将理发俗称为“剃头”的。之后逐渐理成平顶或圆顶发型,再后来流行西式发型,称之“西装头”。女子从小梳辫,长大成婚后梳髻。建国后,男子以西式发型为主,间或小平头短发,西式发型常加发蜡。女子盛行扎双辫,剪齐眉发,用茶油揉抹头发,增加光泽和幽香,故童谣谑称:“龙岗阿妹梳靓头,一条毛仔半斤油。”80年代以后,迅速接纳港式发型屋的理发护发美发技术,青年男女喜欢烫发,女子尤有多种秀美奇丽的发型。90年代以后,部分女子又时兴男性化短发,青年中染发相当流行,多将本身黑发染成棕黄、褐红之类颜色。由于有定型发液、护发膏之类,人们的发型容易创意标新,通常都梳理得非常靓丽潇洒。 二、饮食 大米是龙岗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粮,米品种主要有早造粳米,晚造粳米和糯米。杂粮以番薯为主,还有芋、玉米(俗称包粟)、小米(俗称狗尾仔)、高粱等。建国前,一日三餐以稀饭为主。建国以后逐渐转为两粥一饭(番薯饭)、一粥两饭(番薯饭)。80年代以后,作为正餐的午餐、晚餐吃米饭,早餐改为早点式,附近有圩街的则买面包、包子、河粉、豆浆之类,家庭中每以稀饭、汤炒粉面之类为早点。番薯、玉米变成搭配性素食,进入绿色保健食品之列。 龙岗客家一直以稻米为主食,以稻米为原料的两种最主要、最常见的熟食,是“饭”和“粥”。客家人对“饭”的概念,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释为“餐”,如“吃早饭、吃晚饭”,就是“吃早餐、吃晚餐”的意思;二是释为“干饭”,跟“粥”相对而言。这里的“饭”是指“干饭”。“粥”也有“薄粥”和“厚粥”之分,“薄粥”又俗称“稀粥”、“鲜粥”,民间谜语“吹过去一条巷,吸过来一条浪,苍蝇跌落打乒砰”,谜底即此。“厚粥”亦称“流粥”,偶有俚称“杰头粥”。 大米粥的制作方法简单,各地差不多,无非米少水多,入锅熬烂即成。大米干饭的制作方法多种,主要有煲饭、焖饭、饭甑饭、钵仔饭等。煲饭是普通人家最常用的方法,把米洗净置饭煲中,加入相当分量的水,煲沸至米将熟透,揭盖用勺子舀起多余的浆水(俗称“饮”),再上盖用文火煲至熟透。也有一种水分恰好而不用舀“饮”程序的。至于如今广为大众人家所用的电饭煲、高压锅等煲饭,实质上是煲饭发展到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 如若多人吃饭,一般饭煲煲不下,则用大锅来煮,称为“焖饭”。大锅焖饭很讲技巧,其关键在于掌握火候,沸了数沸后即行釜底抽薪,让余火与饭熟同步。此时火若太甚则容易“焦锅”且“夹生”,火若过弱则饭不能熟透。1958年兴公共食堂,由于用餐者众,故多用大锅焖饭,后来使用频率颇高的用以贬讥“绝对平均主义、有份”的“大锅饭”一词,源出于此。 将米浸透倒入桶形饭甑,置锅中隔水蒸熟,称为饭甑蒸饭法,此法能确保米饭均匀熟透而无焦饭,常用于乡间酒席或酿酒蒸饭。钵仔饭是用陶瓷钵子或搪瓷钵子盛米加水,垒置蒸笼或方形蒸饭框中隔水蒸熟,方便分份取食,多见于学校、公共食堂或某些客家餐馆。 饭、粥之外,以稻米为原料进行加工的食品种类繁多,如各种糕点、茶果粄、擂茶、黄酒等。其中客家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做法独特,大致如下:将糯米放入水缸中浸透,捞起沥干,倒入饭甑里蒸熟成饭。将饭分批倒在簸箕上摊开,待温度降至20℃左右(可拨沥些清凉水),撒入酒饼(一种发酵的酵母,用米糠、中药细辛等制成)粉末,搅拌均匀。然后放进酿酒缸中,饭糟中预留一小井,盖好缸盖,将缸置禾草篓中发酵酝酿。一昼夜后,可启盖闻闻,主要是辨别酒饼的效用,如有明显酒香,可知酒饼有效,如无酒味,酒饼失效。三四天后,揭开缸盖,浓香四溢,小井中已有从酒糟中泌出来的清澈酒液,谓之酒娘。如果是大冷天气则需十来天才能见到酒娘。客家黄酒用于飨客、馈赠、滋补、调料、祭祀等。其酒味芬香醇和,甘甜隽永,有滋补健身、和血行气、御寒壮神、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环之效。客家人在年节或宴会上,都喜欢饮甘醇的黄酒。客家黄酒炒鸡是客家食谱中一道久负盛名的美味佳肴,甚补,早年只有坐月子的产妇才有此口福,现在龙岗客家的普通家庭或客家餐厅,都可随时吃到这种美味的黄酒鸡。 民间有“半年薯芋半年粮”的谚语,在龙岗早些年,番薯是仅次于稻米的主要食粮。番薯食法多种,一是即蒸即煮即烤即吃;二是切片或剁碎晒干为白片子和薯末子;三是蒸熟晒干为番薯干;四是擦丝晒干为番薯丝;五是置细沙中加热烤酥为炒薯片;六是加工为薯粉。番薯除作为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和食品工业的淀粉外,还是制造酒精的原料。番薯藤还是养猪喂牛的好饲料。 三、住屋 龙岗客家住屋独具风格。从房屋结构布局形式看,可分为围屋和齐头屋。围屋是客家居屋文化的典型产物,积淀着客家人的家族理念、团结自立理念、防卫理念等传统意识。围屋有小型围屋和大型围屋之分,其规模的形成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所见以小型围屋为主。关于龙岗客家围屋的分布和特点等,将有专文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独立意识不断强化,围屋形式也就不断变化,最后出现以齐头屋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单家园屋”。 围屋形式的弱化导致了齐头屋的增加,反过来齐头屋的增加又加速了围屋的解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稳定,人们的个性价值越来越被承认,独立意识增强,家庭越变越小,都渴求在围屋之外建造自己的“正堂屋”,使之成为自家的独立天地,于是齐头屋应运涌现。齐头屋呈简单矩形,一般长8至10米,宽3.75至4.25米(即俗称屋宽13坑瓦或15坑瓦的尺寸)。前半部是厅,后半部为寝室,两间一体或三间一体的则开侧门贯通,有的门前建一个矮墙圈定的门坪。房屋基本为两层,安装木制阶梯(俗称斗梯)供上落,或以简易木梯上落。如果以一栋二间双层的齐头屋计,可有厅1个,寝室或其它储物室6个,厨房1个,门前有门坪,这对四五口之家来说是很宽敞舒适的住所。另在侧边或近处建一小型草屋和鸡舍(建国后至70年代末,农村牛栏、碾米间等皆由村上公家建造,居家可不用考虑),就更心满意足。 龙岗传统民居的建筑,正如地方志所云:“房屋多土墙,但蔽风雨,尚黝垩砌以砖石。”②80年代以前的农村房舍几乎全是瓦房,墙体以毛石砌筑,用三合土(由沙、黄泥、石灰拌成,俗称灰沙)砌结批荡。亦有以灰沙直接夯成墙体(俗称舂墙)或以灰沙砖砌筑,完全用红砖青砖砌筑的极少。屋顶以杉木作梁作桁,以杉木片条作桷,条件差的有用松木杂木为之。桁桷之上用瓦覆盖,大瓦仰面成坑,小瓦伏聚成垄,坑中有6至8片玻璃瓦以供光,俗称“明瓦”。因大瓦通用宽度为鲁班尺7寸(相当于25厘米),故裁定地基时通常以坑计,常见的是13坑或15坑(不设双数的)。 龙岗地区临海,特别是南澳、大鹏、葵涌三镇地处海边,每年夏秋间常遭受南海强台风吹袭,因此民宅建筑中,结构牢靠,墙体坚固,瓦盖结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否则无法抵御台风来时的暴风骤雨。以毛石、泥砖为主砌墙的地区,建房时须挖近米深墙沟;用石块砌筑山墙,其高度至少至棚底;墙上部若用泥砖砌筑,墙体必须抹上灰沙浆,否则经不住风雨荡涤。瓦盖上的栋顶、飞翼和瓦坑口都必须封筑严实,瓦片拢放实在。为防急雨吹进屋内,有条件的盖套瓦或双重瓦。 80年代以后,传统的房舍结构被淘汰,农村的房屋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初期盛行“两层半”,即完整的两层再加建楼棚上一个楼梯出入口。红砖墙,铁门窗,钢筋混凝土棚面,外墙批荡水刷石(俗称石米),厨房、卫生间内贴瓷片。这种小楼房一举突破传统房舍的千古水平,实现了光、通风、水电、卫生和抵御强台风诸方面质的飞跃。进入9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民宅都是成片成片的新式楼宇,高4至6层,墙贴马赛克或釉面瓷块,铝合金窗框,豪华门。屋内设计高雅,一般人家均有厅、套房寝室、书房、储物间等,居住起来十分舒适。旧式瓦房已成古董。 四、行路 直至20世纪初叶,龙岗地区依然是交通十分闭塞的地方,即使像龙岗圩、坪山圩、王母圩这些较大的居民点商业点之间,也只是羊肠小道相连,一般的小村落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上许多被治吏美誉为“利及行人”的善举③,也不过是架筑小桥,拓出石级山路之类。那时候人们外出唯靠步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流通完全靠人力挑夫挑运(俗称担脚)。 至30年代初,葵涌人彭东海修筑了淡水至平湖、龙岗至深圳的公路,公路所到之处,给龙岗地区沿途村落居民带来行路商旅之便。由于有了公路,自行车(俗称单车)陆续出现。 龙岗东部临海,海边居民有购置帆船的。帆船在沿海居民互相往来及沟通惠阳、盐田、香港之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国以后,龙岗、布吉、坪山一带首先兴起自行车代步及运物。70年代后期,大多数村落都有机耕路相通,自行车迅速在全地区普及,公务员上班,学生上学,人们走亲探戚,投圩赶集,甚至迎亲,均使用自行车。除部分年老妇人外,小学生以上人群均会踩自行车。 从80年代起,摩托车(又俗称电单车)逐渐时兴,用摩托车代步载物,既快捷又省脚踏之劳,故青壮年以拥有一部摩托车为乐。之后轻便摩托车(俗称绵羊仔)风行,尤受女士青睐,一时间车主甚众。至此,民间代步工具形成了自行车、摩托车、绵羊仔并驾齐驱的局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千年交替之际,私家车已开始进入龙岗居民百姓家了。私家车车型一般为国产小轿车。据2001年上半年传媒信息可知,龙岗地区私家车拥有率已近二成。以轿车代步,风雨无阻,来去快捷,舒适潇洒,真可谓“独领风骚走在前”了。

粤北是广东省北部地区的简称,通常指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阳江、茂名、云浮四个地级市;

粤东是广东省东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五个地级市。

珠三角是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等城市。

此外,是没有粤南这个概念。

广东亦称粤,“粤”作为广东简称,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代华南百越(百粤)。

古文献中“粤”和“越”互为通,可随意互调使用。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

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粤西有一部分属象郡和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