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例题(地理,历史,生物,政治)

2.初一上册的地理需要填些什么地形图与世界之最、气候

东台天气24小时气压查询_东台天气24小时

会考是会集某地区内的各校 毕业 生进行统一命题考试。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北京市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市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一)

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1) 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0个)

(3)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4)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5) 领土: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3)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 — 美国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5个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 — 瑞士日内瓦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6.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7.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8.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9.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0.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北京市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二)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说。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5.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6.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7.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8.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北京市初中地理会考知识点(三)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②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____、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____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____——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 、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急求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例题(地理,历史,生物,政治)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昆虫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对翅)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 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头

关节面 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 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 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设)------根据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3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我国的动物: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

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

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

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

&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纲要》

▲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 微生物:

单细胞: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如。 细菌包括: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属于消费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酵母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

抗生素:由真菌和放丝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胎儿 成熟胎儿

卵细胞 第二个月末

&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

&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 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

▲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

▲ 有性生殖: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 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

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

&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 染色体 DNA 基因

▲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

&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① 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

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初一上册的地理需要填些什么地形图与世界之最、气候

历史:

1.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根据科学测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他们的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我们称之为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2.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3.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率团首站拜谒了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

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经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中国早期国家建立的标志是

A.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B.盘庚迁殷

C.夏朝的建立 D.商朝的建立

5.春秋时期最早成为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6.成都平原能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应归功于

A.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 B.秦王赢政统一中国

C.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D.农耕的推广

7.西周的众多诸侯产生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8.“他出生于春秋时的鲁国,学说比较保守,主张仁爱,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利用,他还是一位具有罕见热情和擅长教育的教师,据说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段话描述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9. 小君班上将举行关于孔子的故事会,他准备到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你向他推荐以下哪部著作,供其参考?

A.《资治通鉴》 B.《论语》 C.《史记》 D.《道德经》

10.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夏 B.商 C.周 D.秦

11.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B.树立汉中央的权威

C.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D.开通中西“丝绸之路”

12.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管辖的是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D.班超出使西域

13.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1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选择“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科学家是”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贾思勰 B.顾恺之 C.祖冲之 D.郦道元

15.以下有4个选项,其中3个是同一类的,另一个是不同类的,请你把这个不同类的选项找出来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张衡

16.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西汉末年 B.春秋时期 C.西汉初年 D.东汉初年

17.以下关于秦汉科学技术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医圣“张仲景”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神医华佗制成了全身药剂“麻沸散”

D、《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8.以下表述中,有一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请你指出来

A.司母戊鼎是迄今我国最大的青铜器

B.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C.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是他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19.中国书法艺术璀璨夺目,风格多样。一代“书圣”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请你指出一代“书圣”是

A.张衡 B.顾恺之 C.王羲之 D.王献之

20.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实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A.《尚书》 B.《史记》 C.《春秋》 D.《水经注》

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A A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C D A B C C B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