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军侵略杭州的资料

杭州天气预报历史记录_杭州天气历史记录查询

物候古代与今日不同。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杜甫上述《梅雨》诗,并提出一个疑问说:“今(南宋)成都未尝有梅雨,只是秋半连阴,空气蒸溽,好像江浙一带五月间的梅雨,岂古今地气有不同耶?”卷五又引苏辙诗:“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陆游解释说:“依诗则眉之彭山已无荔枝,何况成都?”但唐诗人张籍却说成都有荔枝,他所作《成都曲》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陆游以为张籍没有到过成都,他的诗是闭门造车,是杜撰的,以成都平原无山为证。但是与张籍同时的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时作了不少荔枝诗,以纬度论,忠州尚在彭山之北。所以,不能因为南宋时成都无荔枝,便断定唐朝成都也没有荔枝。疑当时有此传闻,张籍才据以人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有删节。

杜甫的《杜鹃》诗说:“东川无杜鹃。”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重庆的人都知道,每逢阳历四五月间,杜鹃夜啼,其声悲切,使人终夜不得安眠。但我们不能便下断语说,“东川无杜鹃”是杜撰的。物候昔无而今有,在植物尚且有之,何况杜鹃是飞禽,其分布范围是可以随时间而改变的。譬如以小麦而论,唐刘恂撰的《岭表录异》里曾经说:“广州地热,种麦则苗而不实。”①但700年以后,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的时候,小麦在雷州半岛也已大量繁殖了。②

自然,我们不能太天真地以为唐、宋诗人没有杜撰的诗句。我们利用唐、宋人的诗句来研究古代物候,自然要批判地使用。看来可能的错误,系来自下列几方面:

(1)诗人对古代遗留下来的错误观念,不加选择地予以沿用,如以杨柳飞絮为杨花或柳花。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诗说:“白门柳花满(一作酒)店香”;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说:“杨花落尽子规啼。”④实际所谓絮是果实成熟后裂开,带有一簇雪白的长毛,随风飞扬上下,落地后可集成一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胡锡文主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麦》上编第65页,1958年农业出版社出版。

②《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二种《麦》上编第155页。

③④《李太白集》卷十二、卷十三,重刊宋本。

(2)盲从古书中的传说。唐朝诗人钱起《赠阙下裴舍人》诗:“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黄莺是候鸟,要到农历四月才能到黄河流域中下游。唐代的二月,长安不会有黄莺。《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仓庚鸣”,钱起以误传误地用于诗中。

(3)诗人为了诗句的方便,不求数据的精密。如白居易的《潮》诗:“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①顾炎武批评他说:“月大有潮五十八回,月小五十六回,白居易是北方人,不知潮候。”②实则白居易未必不知潮信,但为字句方便起见,所以说六十回。

(4)也有诗人全凭主观的想法,完全不顾客观事实的。如宋和尚参寥子有《咏荷花》诗:“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有人指出:“杭州到五月荷花尚未盛开,要六月才盛开,不应说无数满汀洲。”给参寥子辩护者却说:“但取句美,‘六月临平山下路’,便不是好诗了。”③

(5)也有原来并不错的诗句,被后人改错的。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④这是很合乎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情况的。和王之涣同时而齐名的诗人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也是把玉门关和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的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五言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在唐朝时代的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情形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到春天几乎每天到日中要刮风起黄沙,直冲云霄的。但后来不知在何时,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便被改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如今,书店流行的唐诗选本,统沿用改过的句子。实际黄河和凉州及玉门关谈不上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改,便使这句诗与河西走廊的地理和物候两不对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白香山集》卷五十三,“万有文库”本。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潮信”条。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④廖仲安《关于王之涣及其凉州词》,北京《光明日报》1961年12月31日。

从上面所讲,可以知道,我国古代物候知识最初是劳动人民从生产活动中得来,爱好大自然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学者,再把这种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引入诗歌文章。我国文化遗产异常丰富,若把前人的诗歌、游记、日记中物候材料整理出来,不仅可以“发潜德之幽光”,也可以大大增益世界物候学材料的宝库。

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却没有谈到古今差异。因为霍普金斯是美国人。美国的建国历史到如今仅200余年(美国1776年才独立),所以美国的气候记录还谈不到古今差别。但是,我国古代学者,如宋朝的陆游、元朝的金履祥、清初的刘献廷却统疑心古今物候是颇有不同的。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气象学》一章中,也已指出气候、物候可以古今不同。同时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期,在奥国气象学家汉(J.Hann)的权威学说下,逐渐形成一种成见,以为历史时期的气候是很稳定的,是根本没有变动的。一个地方只要积累了30至35年的记录,其平均数便可算作该地方的标准,适用于任何历史时代,而且也适用于将来。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世界气候资料的大量积累,已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世纪初期,这种错误的气候学观念,也影响到物候学上。英国若干物候学家之所以组织全国物候网,就是企图求得一个全国各地区的永久性的物候指标,可以应用于过去和将来,如我国《逸周书》所说的,年年是“惊蛰之日桃始华……”实际不是那么简单,我国历史书上充满了物候古今差异的证据。

但从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可以获得永久性的物候指标呢?我们先从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来考验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谈过,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代连续记录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达190年之久,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气象学会季刊》上得到详细的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7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的结论:

(1)物候是有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

(2)7种乔木抽青的迟早与年初各月(1—5月)的平均温度关系最为密切,温度高则抽青也早。

(3)物候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1848年至1909年间,黑子数多的年份为物候特早年。但从1917年起,黑子数多的年份反而为物候特迟年。

我们把近24年来北京的春季物候记录与此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北京物候也有周期性起伏。物候时季最迟是在1956年至1957年和1969年,而1957年与1969年正为日中黑子最多年。好像太阳黑子最多年也是物候最迟年。但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物候和太阳黑子关系是不稳定的,其原因所在至今尚未研究清楚。

从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也可将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和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平均,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始花的日期互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l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马加莱把18世纪中叶(1751—1785)35年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91—1925)35年的物候记录相比,也得出结论说,很明显,后一期的春天,要比前一期早得多。①

世界最长的物候记录,即日本的樱花开花记录,虽是单项记录,而且有些世纪,100年当中只有几次记录,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各世纪樱花开花日期是很不稳定的,9世纪比12世纪平均要早13天之多。上文谈到白居易(772—846)、张籍(768—8307)、苏辙(1039—1112)、陆游(1125—1210)诗文中涉及蜀中荔枝的时候,推论到古今物候不同,推想唐时四川气候可能比南、北宋为温和。从日本京都樱花开花记录看来,11、12世纪樱花花期平均要比9世纪迟一星期到两星期,可知日本京都在唐时也较南、北宋时为温暖,又足为古今物候和气候不同的证据。又在日本京都樱花开放的1100多年的记录中,最早开花期出现于1246年的3月22日,而最迟开花期出现于1184年的5月15日,两者相差几乎达四个节气,即最早在春分,而最迟在立夏以后。

物候不但南北不同,东西不同,高下不同,而且古今不同。即不但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事实不像霍普金斯定律那样简单。为了预告农时,必须就地观测研究,做出本地区的物候历。我国各地的播种季节和收获时期,是经过劳动人民几百年以至1000年以上与自然斗争才摸索到的,也就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和物候确定下来的,如要有所变更,必须经过精密的调查、实验和全面的考虑。若贸然行事,便会遭受损失。

日军侵略杭州的资料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陆的巨型超强台风(代号5612),不仅给浙江带来严重灾难,同时给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造成严重灾害,迄今已50年过去了,回顾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强台风,温故知新或许有所裨益,特别是当前全球气温变暖,灾害性天气不仅频数增多,而且强度特大,动辄打破历史记录,例如前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陆浙江,这是82年来所没有;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把美国新奥乐良市几乎全城摧毁,至今未全恢复。气象灾害无疑是造成社会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今后更好的防御特大超强台风特对5612作一回顾。

检索对比近60年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心气压之低、范围之广、风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坏力之强,未有超过5612者,强度居我国大陆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头登陆的6903台风,暴潮也曾给汕头牛田洋军民造成严重损失。至于登陆浙江强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风(卡努)强度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麦莎)和前年的0414(云娜),强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点是:

1、范围特大:6级风圈半径超过1000公里,当中心在象山登陆时,北到青岛南至厦门同时都在6级风圈的范围内,曾有学者把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巨型台风”,半径小于100公里的称为“微型台风”,普通台风的半径多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风的3倍以上实属罕见。

2、中心气压特低,风力特强。5612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3百帕,这是中心登陆大陆迄今所测到的最低值。风速达65米/秒,往年气象部门由于取原始的蒲氏风级,最高只有12级,对12级以上的超强台风难以表达,今年起用扩充的蒲氏风级延伸到17级,这样对超强台风就可以正确表达了,但是5612台风风速达65米/秒,超越了17级的最高等级,到了18级,可见5612是一次罕见的超强台风。

据象山巡守的岗哨称:台风袭击时人们根本站不起来,只能伏地爬行,暴风雨如同竹丝鞭一样的抽打在脸上疼痛异常,就连喘气都很困难。

3、暴潮特高产生海啸,海啸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另一种是强台风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于气压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径有数十公里和眼区大小相当,中心在象山林海乡登陆时把守护在海塘上军民3084人卷走,据生还者称海塘高为3米,暴潮超过海塘约4米,潮水越过海塘后很快散开,故海啸持续时间不长约15-30分钟,潮水急进急退,纵深10公里,海啸短短几十分钟就把平时十分热闹的镇市夷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砾场,景物十分凄凉。1922年广东汕头一次登陆的台风也出现海啸,海水急进急退夺去5万人,以后瘟疫流行又死亡20万人,那一次潮高为4.6米,比5612要低,6903袭击汕头牛田洋的海啸比1922年的一次略低些约4.4米。

4、暴雨特强,山洪特大,中心所经之处浙北到处山洪暴发,景象恐怖,当山洪奔注时水头如一条白练(布)飞速前伸,在平地上水流两边凝聚成如刀削一般,人向前奔逃时,起初未见身后有水,转瞬间就被洪水追及,再瞬间就水深没膝,其势如钱江大潮,所到之处冲毁堤塘、房屋、人畜、树木、水稻等,片刻间一片汪洋。不少山区还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山洪暴发残酷 情景甚至超过暴风雨。

由于风雨潮特大,造成的灾情也特重,全省死亡4926人,伤5万余人,洪涝面积735万亩,毁房85万间,毁水利设施2.7万处,桥梁1500多座,39%公路被破坏,沉毁船只3500多条,死牲畜万头,……杭州景区3万多株树木倒断。

5612台风的预报警报正确及时,大大减轻了损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院的表彰并在1956年10月23日专为此发函《关于八月初台风预报有功人员授奖的指示》。

既然预报正确及时为何还造成重大损失?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主要对台风引起的海啸认识不足,强调军民在海塘上坚持“抗台”而被巨浪卷走,这是一条血的教训。

近60年为什么巨型超强台风不出现在台风影响次数多的广东福建而出现在浙江?这是因为登陆广东的台风它的源地多在南海,而南海的海域东西向宽度还不到1000公里,难以形成 直径达2000公里的巨型台风,另外,广东纬度较低,距南海台风源地很近,还没充分发展加强时就登陆减弱了。而正面登陆浙江的台风都来自太平洋,这里有足够大的空间形成巨型台风,浙江纬度偏北些,移来的台风大多充分发展壮大,尤其浙江以东辽阔的洋面毫无屏障,不像福建,东有台湾的阻挡而削弱台风,因此巨型超强台风不出现在粤闽而出现在浙江。

通过5612再结合近60年其他中心登陆浙江的台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有序的组织人员安全转移是减免伤亡的有效措施,通过5612与去年几次超台风袭击浙江进行对比,为什么去年人员伤亡特少?除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报外,与省委省府、省防指和各级有关部门,领导有力、措施得当,事前组织群众有序转移有关,例如去年0515卡努超强台风,风力达17级,由于事前转移了105万人,在这样超强台风袭击下只死亡14人,这实在是个奇迹!同样去年0509麦莎15级强台风由于转移了124万人,只死亡4人。对比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去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时风、雨、潮却把新奥尔良市搞得狼狈不堪,飓风袭来前未能有组织的转移,飓风临近,仓促间又大量堵车,结果死亡1千多人,看来浙江省的防台水平和防台组织能力远远超过最先进的美国,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方针创造的奇迹。

2、全球变暖,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出现频数增多,浙江是巨型超强台风出现的省份,因此防灾应立足于防大灾和特大灾害。在“三农”建设和长远规划中,似应考虑百年一遇的情况,随着我省经济不断的增长,应能有条件进行高标准的防灾建设,资金来源可从多方面多渠道的筹集,用以逐步改变不堪一击的设施成为经得住百年一遇的重灾考验的工程。对住房、厂房、校舍、仓库、大型 活动场所的选址要避开易受海潮、山洪泥石流等发生的地方,各种建筑物都要能抗大风、防雷暴。

3、台风海啸和天文大潮是人员伤亡的最大杀手。5612的海啸夺去3084人,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能产生海啸最重要的指标是中心气压,凡中心最低气压小于930百帕时,必然要产生毁灭性的海啸,事前一定要组织群众及早转移。海啸的破坏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海潮滥溢,二是海潮的挟裹下,对建筑物的堤塘的猛烈冲击,三是对海岸的冲蚀。

台风袭击时如在阴历的初三或十八前后,这时正值天文大潮,即使不是超强台风,中心气压不是太低,不能形成海啸,但因风雨潮三结合,也能出现暴潮造成重灾,例如9417台风在瑞安登陆时农历7月15日,狂风暴雨加上大潮,海水倒灌,海塘决口,造成1126人死亡217人被洪水围困。天文潮的烈度虽然不及海啸,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4、注意连续台风的叠加灾害。鉴于台风活动频数增多,应注意“连环台风”的袭击,也就是短时间内连续有两三个以上台风先后袭击同一地区产生叠加灾害,后到的台风即使强度不大也能出现大灾,例如1990年8月20日到9月8日,18天中连续有9012、9015、9017、9018四次台风袭击浙江,造成40年来飞云江最大洪水,全省有1300多万亩农田受淹。

5、不仅5612等各次台风能造成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年一般的暴雨也能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很多,防治山洪减轻地质灾害是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当前需进一步强调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森林,制止乱砍乱伐现象;不断宣传森林对抑制山洪,减轻地质灾害,改善局部气候的重要作用。虽然我省森林复蓄率很高,但不少地方为了眼前局部利益乱砍乱伐对减轻山洪和地质灾害非常不利,极应引起重视。

6、5612台风期间,各地曾普通发生“四断”。所谓“四断”是指断水、断电、断交通、断通信。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后如对本地有严重影响时,应做好各方面的预防措施,为避免因“四断”而发生生活困难,各家各户最好准备“应急非常袋”,袋内应放好手电筒、蜡烛、凉开水或纯净水及3天用量的干粮以及常用药品等,最好每人都有一袋,当发生意外或洪水包围时可维持生活等待救援。

7、患难见真情,通过每次防灾救灾工作都能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党员干部,从5612抗灾经验曾级大的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尤其是驻浙三军在防灾救灾中都曾做出突出贡献,今后我们也应该抓住一些动人事迹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导 ,无疑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灾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灾区进行慰问、救助、安置灾民、处理善后、指导恢复生产,能使群众切实感到党和的关怀衷心感激党和。

8、5612过后在农村中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正确的气象预报群众印象很深刻,思想上容易接受科学知识,当前农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应结合“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荣辱观的宣传,开展有、有组织、有人力财力支持的一系列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前年曾在《中国气象报》上发表一篇《不断开创气象科普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指出“。。。。天气是永恒的话题,天气预报警报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到来,气象科普要不断更新内容,提高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又说“气象科普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大科普观念,不仅大力宣传普及天气知识,也要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还要提高人们开展利用气象水平与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趋得避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这些指导性意见如何贯彻执行,建议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一方面研究秦局长的意见,同时研究如何集中优势力量搞好科普工作,南北各地天气气候不同,北有寒潮、沙尘暴,南有台风、暴雨等,应分别提出一些科普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灾害生态、趋得避害等多方面课题,分工协作,搞出一些丰富多彩、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作品,有些可制成片、、科普 文章。要奖励优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工作者及有关单位。

《气象知识》受到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好评,今后要更好地丰富并利用这个气象科普阵地。

科普活动不仅要多吸收一些基层科技工作者,也应多邀请一些专家院士参加,使气象科普工作质量更能得以提高。

最后,请记住一句名言:重大自然灾害当人们快把它淡忘的时候,它就来到你的面前。(浙江省气象局 祝启桓)

日军在被中国军队爆破炸断的钱塘江大桥边警备。

发现这些日本入侵者自己记录的见证杭州沦陷的摄影着实让人激动,线索得来却纯属偶然,这里要特别感谢浙江江山的毛兆廷、毛立军父子俩,他们很不容易地收集起了这些资料,但当听说报社对这些有关杭州的史料感兴趣时,老毛这位江山博物馆退休的老文保工作者,上周末自费来杭州,无偿地提供了这些久已湮没得连我们自己也几近忘却的历史片断。

他们在家乡也是极不起眼的收藏爱好者。年迈的父亲在家,儿子到各省收藏品市场“赶集”,跑收藏生意,几年前,发现市场里出现了这些画报,老毛觉得,这是日本侵华铁证,是一种难得的历史资料,也是一个新收藏品种。他们开始断断续续地收集,有时多本同时买进,又把重复的卖出,到现在,朝日新闻社出的战时特刊基本收齐了。

认识小毛,是在一个多月前一个下雨的周末,他从江山搭夜车赶到杭州二百大收藏品市场出摊,带了几本“重复的”的画报来出售,到快收摊了,也没有卖出。小毛当时缩在墙角避雨,摊前是些不怕雨淋的也不值钱的瓷器和木雕。画报和旧书用塑料皮包着,放在一边,记者要求看一下,发现是记录日军打入中原的,感觉很少见,就翻看起来。

“这是重复了才拿出来卖的,”“我要把这套画报收齐,”小毛的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就问,“有没有收到与浙江、与杭州有关的内容呢?”他说不知道,他也没有仔细翻过内容,“我爸爸整理这个。”他给记者留了电话。

后来,就有了杭州———江山的几次电话来回,小毛把这事儿摔给了老毛,老毛又是十分认真的老派人,来电说,“有杭州的东西,下次我带给你们看。”上周末,他拎着一袋画报出现在报社,在每本画报上,他估计我们会感兴趣的地方都事先夹了纸条。

他说,画报可能是从日本输入的旧纸原料里拣出来的。日本几家新闻社的随军记者拍摄了这些照片,“打到哪里,照片拍到哪里,都是攻入当时拍下的。”老毛指着画报右下角的一栏“战争日志”说,“你看,这里说,24日他们打到了凤山门,这里,27日就拍日本人在玉泉观鱼的照片了,”“还到宝石山山顶去集队!”

其中有一幅是日军以西溪路跑马场的淞沪抗战纪念牌坊为背景的,当年这个日本记者的险恶用意可谓一目了然。

父子俩收藏有朝日新闻社等出版的这类画报一共69本,是一种不定期增刊,封面和地图彩印,内页是黑白照片。画报题目随着入侵地区南伸和战争的扩大,分为《北支事变画报》、《日支事变画报》和《事变画报》。

有关日军侵占杭州摄影,都附有简单说明和摄影者名字及时间,是用来配主题文章的。画报不是军事读物,主文约有1500多字,内容上,几乎都是向日本百姓介绍杭州历史和湖边的风景名胜,很像是日本文字记者抄袭了当时杭州的导游资料。

日军从三面包围杭州:

12月21日晨,日军从三面包围杭州。

占领芜湖的日军片岗各部从广德方向进攻杭州,24日早晨,日军经凤山门入城;湖州方向,日军福井、谷川、津田各部从莫干山、德清、武康出发,同日从武林门入城;

藤山部沿着沪杭铁路进攻杭州,从清泰、望江各城门入城。

作为中国富庶之地的江浙平原落入日寇之手。

日军作战时的“局势图”:

至1939年5月,日军占领的领土面积已达日本本土面积的两倍半。

日军侵华战争时期的画报:

日军经过淞沪抗战纪念牌坊:

这副图是日军以西溪路跑马场淞沪抗战纪念牌坊

为背景的,当年这个日本记者的险恶用意一目了然。

占领杭州的日本军队在湖滨休息:

占领杭州的日本军队在湖滨休息。当天日本军队

进行了入城式,包括坦克、骑兵在内的部队通过了湖滨。

扛重机枪登六和塔的日军:

矗立在钱塘江边的六和塔是重要的制高点,登顶对周围

的形势变动一览无余,图为扛重机枪准备登塔的日军。

侵华日军在玉泉:

正在西湖边的青莲禅寺的玉泉游览的士兵,此寺

因为这个泉水而很有名,有许多珍贵的云锦鲤鱼和大青鱼。

日军在花港公园划船:

1938年新年,一名日本军人在花港公园悠闲地划船。

日军在宝石山上欣赏西湖:

日本军人在宝石山上欣赏西湖。

日军举行祭拜仪式:

占领杭州一周后,日军在宝石山上集队举行祭拜仪式。

铁蹄下的断桥:

日军在炸断的钱塘江大桥边警备:

日军在被中国军队爆破炸断的钱塘江大桥边警备。

日军的画报:

日军在绍兴县门前:

日军入侵衢州:

日军进攻定海:

日军占领玉环岛:

其他抗击典范:

1938年3月16日中国空军第二大队东阳籍飞行员吴复夏奉命驾机轰炸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炸毁敌机11架、仓库4座,炸死日军20余人。在返回途中遭敌机截击,坠机身亡。

1940年2月17日窜犯萧山浦阳江西岸的日军受到中国军队的抗击后,被迫退入戴村坞塘村,在民女沈佩兰家设立指挥所。沈佩兰冒险出村,向中国军队报告敌情,并表示毁家杀敌,在所不计,要求立即开炮。顷刻间,20余间楼房化为灰烬,几百名日军葬身火海。沈佩兰毁家纾难的事迹受到广泛赞誉。

1939年3月21日日军在炮火掩护下,袭击侵占富阳东洲沙,当地军民奋勇抗击。东洲沙位于富阳县城东郊,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大沙岛。富阳县城沦陷后,这里与日军驻地仅一水之隔,成为浙江抗战的最前哨。日军策划进攻东洲沙,企图渡过富春江,攻占萧山、绍兴、诸暨,甚至金华,策应他们对南昌的进攻。经反复争夺,中国军民于23日收复失地。这是抗日战争前期富春江上最激烈的一战,毙伤日军队长以下50多人。东洲沙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敌人“扫荡东洲,强渡富春江南进”的阴谋,进一步稳固了敌我隔江对峙的局面。

“八·一四”空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在华北战场全面打响。是时,我中国空军主力北调支援华北战场,8月上旬,淞沪一带形势趋于紧急,为防止敌人夺取上海,控制长江口,突破连云港,陷中原,下武汉,断我后方及退路,国民航空委员会遂于8月13日下达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令。

8月14日午,我空军四大队突接南京电令,全大队27架战机从河南周家口即刻进驻浙江笕桥。当时正值江浙台风过境,天气异常恶劣,飞机在烟雨迷蒙中颠簸摸索。经过数小时的艰苦飞行,四大队机群终于安抵杭州上空。

18时10分,正当机群放下起落架准备降落时,杭州发出空袭警报。高志航大队长与笕桥总站站长邢铲非在起飞线上急打手势,示意连续起飞,并大声喊叫“敌机就快到了,飞机不要停。”

说话间,高志航大队长的座机刚刚落地滑到联络道,高大队长立刻冲上飞机,跃入机舱,第一个驾机直上蓝天。在来不及加油的情况下,其他战机也先后起飞,向敌机冲去。抗日空战史上第一场大的空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四大队接到警报后紧急升空搜索的是日本空军新田少佐率领的机群。由于台风区已经接近杭州,因此笕桥上空云高仅300—500米,且伴有小雨,能见度很低,18时30分,新田编队中的6架飞机发现了笕桥机场,在500米高空开始投弹,但命中率不高,仅炸中一些机场设施和加油车。

我机群升入4000米高空后,没有找到敌机,才发觉敌机轰炸投弹肯定已经降到云层以下,便重新穿云下降,出云后立刻发现敌机在杭州湾上空疏散开了队形。高志航大队长在战友协助下,迅速接近并瞄准1架正在俯冲攻击的敌机。高志航先射击日机护尾机枪射击员,将其击毙后,毫无顾虑地逼近敌机,4枪齐发射击敌机油箱,当即击中,该机立即烟火飞腾,侧旋下坠,机上有人跳伞,同时由于着火引发舱内全部空中爆炸,这个庞然大物顿时成了碎片,纷纷落在钱塘江畔。

21中队长李桂丹升空后,觉得笕桥云层过低且厚,不易发现敌机,就领着两架僚机,飞向乔司机场上空。搜索中,他们发现右前方有一架涂满棕黄墨绿迷彩的日军轰炸机。他们三人联合,居高临下,先发制人,轮番攻击。敌机后座机不甘坐以待毙,拼命还击,但终于敌不住我方三个人的猛烈火力,中弹着火,坠毁于乔司机场附近。

在空中的日机承受不了我空军突然的打击,纷纷逃散。此时,从广德加油后前来的22中队也在空中遭遇了前来轰炸的另一支日机编队———由浅野少佐率领的9机编队。我军紧急追赶,一直追到钱塘江曹娥机场附近才截击到其中一架,敌机油箱中弹,带着浓烟向东南方向逃窜。据称后在台湾高雄外海坠落。

在笕桥上空,空战还在继续,我高志航大队长击落日机后,也参加机群围攻,又击伤日机1架。日机无法支撑,终于逃走,本次战斗历时20余分钟结束。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中国空军仅有各型作战飞机305架,和日本相比处于绝对劣势。但是我国空军不畏。“8·14”一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看日本人轰炸:

1925年生的刘兰生老先生至今精神矍铄,爱在家中养养花草,又有老伴陪侍在旁,已近80高龄,走起路来依然腰板笔直。回想起67年前日本人打杭州的场景,刘老不觉激动起来。

“1937年的时候,我13岁,小学将近毕业。自从‘9·18’开始,我们就都有了抗日的观念,唱抗日歌曲,到街上去进行抗日表演,像《放下你的鞭子》这种。

“我家有兄妹6个,因为父亲是邮局里的邮件押运员,待遇好,那时也算是个中产阶级。我经常看报,卢沟桥、台儿庄,每个战役报上都登,在西湖边三公园那里还有个淞沪抗战纪念塔,所以各种影响、教育,抗日观念是深入人心的。”

“到九十月份的时候,日本人的飞机开始多次轰炸杭州的一些主要设施。当时的城隍山上菩萨多,市民就往城隍山上躲。刘老就在城隍山上见证了炸城站的那次空袭。”

“日本人的飞机开始是双翼的,上下两个翅膀的,后来有单翼的,一边一个翅膀的,前面带螺旋桨,肚子上贴块膏药旗,飞得也不高,远远地就能望见。飞机俯冲下来,到很近的时候‘啪’扔颗下来,炸你。我那次背了我最小的弟弟躲在山上面。当时的城站是两个鸡笼一样的圆锥建筑,我们都叫它鸡笼顶。日本人来扔,就炸掉了一个鸡笼顶。在十五奎巷那儿有个高射机枪,打飞机的,但射程太低,一架飞机也没有打下来过。日本人每次来就炸几个重点目标,像城站、钱江大桥这种,最多一次来了6架。我们的飞机也不多,几次空战打下来二三架飞机,最有名的就是高志航。”

日本人步步进攻,要打进杭州了。刘老一家开始了逃难,过钱塘江到了西兴,再乘船到绍兴,一段时间后回老家宁波。后来又跟着父亲的押运车到了金华奶奶家。在金华,刘老看到了日本人炸火车站的惨景。

“日本人那时候有一种,扔出来后遇风尾部就会自动脱离,里面连着的引线就会被拉着,在离地二三尺的地方炸开来,我们看到扔都趴在地上,如果站着或蹲着,碰到这种可能整个头就被削掉了。一次,日本人炸金华火车站,那里面都是人,真是惨极了。尸体碎块挂得到处都是,血出污拉的一片啊。”

跟着父亲的关系,刘老在邮局打了一个月的小工,正好重庆21兵工厂招艺徒,1941年后,经过双道考核的刘老被录取了,作为技术骨干进厂造汉阳79式。刘老有点遗憾地说:“枪还没造出来,抗战胜利了。”

画报上的铁证:

发现这些日本入侵者自己记录的见证杭州沦陷的摄影着实让人激动,线索得来却纯属偶然,这里要特别感谢浙江江山的毛兆廷、毛立军父子俩,他们很不容易地收集起了这些资料,但当听说报社对这些有关杭州的史料感兴趣时,老毛这位江山博物馆退休的老文保工作者,上周末自费来杭州,无偿地提供了这些久已湮没得连我们自己也几近忘却的历史片断。

他们在家乡也是极不起眼的收藏爱好者。年迈的父亲在家,儿子到各省收藏品市场“赶集”,跑收藏生意,几年前,发现市场里出现了这些画报,老毛觉得,这是日本侵华铁证,是一种难得的历史资料,也是一个新收藏品种。他们开始断断续续地收集,有时多本同时买进,又把重复的卖出,到现在,朝日新闻社出的战时特刊基本收齐了。

认识小毛,是在一个多月前一个下雨的周末,他从江山搭夜车赶到杭州二百大收藏品市场出摊,带了几本“重复的”的画报来出售,到快收摊了,也没有卖出。小毛当时缩在墙角避雨,摊前是些不怕雨淋的也不值钱的瓷器和木雕。画报和旧书用塑料皮包着,放在一边,记者要求看一下,发现是记录日军打入中原的,感觉很少见,就翻看起来。

“这是重复了才拿出来卖的,”“我要把这套画报收齐,”小毛的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就问,“有没有收到与浙江、与杭州有关的内容呢?”他说不知道,他也没有仔细翻过内容,“我爸爸整理这个。”他给记者留了电话。

后来,就有了杭州———江山的几次电话来回,小毛把这事儿摔给了老毛,老毛又是十分认真的老派人,来电说,“有杭州的东西,下次我带给你们看。”上周末,他拎着一袋画报出现在报社,在每本画报上,他估计我们会感兴趣的地方都事先夹了纸条。

他说,画报可能是从日本输入的旧纸原料里拣出来的。日本几家新闻社的随军记者拍摄了这些照片,“打到哪里,照片拍到哪里,都是攻入当时拍下的。”老毛指着画报右下角的一栏“战争日志”说,“你看,这里说,24日他们打到了凤山门,这里,27日就拍日本人在玉泉观鱼的照片了,”“还到宝石山山顶去集队!”

其中有一幅是日军以西溪路跑马场的淞沪抗战纪念牌坊为背景的,当年这个日本记者的险恶用意可谓一目了然。

父子俩收藏有朝日新闻社等出版的这类画报一共69本,是一种不定期增刊,封面和地图彩印,内页是黑白照片。画报题目随着入侵地区南伸和战争的扩大,分为《北支事变画报》、《日支事变画报》和《事变画报》。

有关日军侵占杭州摄影,都附有简单说明和摄影者名字及时间,是用来配主题文章的。画报不是军事读物,主文约有1500多字,内容上,几乎都是向日本百姓介绍杭州历史和湖边的风景名胜,很像是日本文字记者抄袭了当时杭州的导游资料

请点击以下网址 察看

://cache.baidu/c?word=%C8%D5%BE%FC%3B%C7%D6%C2%D4%3B%BA%BC%D6%DD&url=%3A//%2Exibaipo%2Ecom/news/read%2Easp%3Fid%3D4142&b=0&a=56&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