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天气预报15天_宜都天气预报15天查询最准的地方
1.哪些地方算江南啊 江苏和浙江是不是啊
2.何为江南?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3.古代江左指哪些地方?
1、巫山在哪2、巫山县属于重庆哪个区3、巫山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巫山在哪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
巫山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省巴东县,西接奉节县,南与湖北省建始县毗连,北与巫溪县及神农架林区接壤。
巫山景点
1、巫三峡神女溪
神女溪是青石镇与飞凤峰之间的一条小溪,溪长15公里,由于水面湍急、溪浅道窄,其中有10公里为人迹罕至的原始山谷。二期蓄水已使水位上涨、水面趋于平稳;三期蓄水后,游客可到溪内峡谷纵深处探密,优美的风景与原生态居民“惊现”在游客面前。
2、巫山十二峰
巫峡以巫山得名,幽深秀丽,千姿百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峡谷两岸为巫山十二峰,由西向东依次为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江中能见到的依次为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其余净坛、起云、上升三峰并不临江。
3、大昌古镇
重庆市巫山县大昌古镇地处长江以北,大宁河中游、小三峡风景区。从巫溪县城出发,坐船沿大宁河下行两个多小时,新小三峡旅游的终点,依山傍水、绿荫掩映、青墙黛瓦的地方就是大昌古城。
巫山县属于重庆哪个区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是重庆的下辖县。
巫山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巫郡,秦汉改郡为巫县,距今2299年,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340个村(居),总人口65万。
基本情况
基本县情可概括为“一户五县”。一户:即渝东门户。是重庆向东开放“桥头堡”。五县:一是文化旅游名县。204万年前的龙骨坡“巫山人”是最早亚洲人类,5千年前的大溪文化是新石器文化代表,流传名诗名赋6000余首,大溪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是首批国家5A景区(小三峡·小小三峡)、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二是山清水秀美县。地处长江三峡生态屏障核心区,拥有“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良好生态,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区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荣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天然氧吧。
巫山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巫山属于属四川省万县市,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县,南界湖北建始县,西抵奉节县,北依巫溪县。巫山县位于东经109°33′-110°11′,北纬30°45′-23°28′之间。
巫山县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340个村(居)。巫山县民族主要有汉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8个,汉族占总人口的99.89%。
巫山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巫山为楚国巫郡。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蜀郡太守张若取巫郡,改置巫县,隶属南郡。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析巫县置北井县。建安年间,刘备改巫县属宜都郡。
晋武帝泰始四年(268),改隶巴东郡。咸宁元年(275),改建平都尉为建平郡,仍治巫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置巫山县,隶属信州。隋炀帝大业初年,隶属巴东郡。
唐朝,隶属夔州。自唐朝至明代,巫山县建制基本没有变化。
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大昌县并入巫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7日,成立四川省巫山县人民。
哪些地方算江南啊 江苏和浙江是不是啊
江南,意为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即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
又号吴越、江东、江左。江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绍兴、宁波、无锡、徽州等,历史上长期是东亚乃至世界最庞大的城市群以及经济中心,数次庇佑中华文明正朔。
江南作为地理概念与关中和河洛呼应,对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先秦时期,史书中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
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虔州(赣州)。
元朝开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词还有被用于行政区划。明代袁可立在苏州为推官,史官在评价他的政绩时称呼道,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神君讫威讫富之誉,(袁可立)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苏、安徽的统称,两江总督指的便是江南省与江西省,但文化意义上的“小江南”越来越明确地特指传统的江浙地区。
代表城市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扬州、南通、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扩展资料:
文化上的江南
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在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常与吴越文化高度关联。
泰伯所建之句吴古都梅里被认为是江南吴文化的源地(无锡),最早的都城建立在今无锡市的梅村一带,于春秋时期迁都至姑苏城(今苏州),之后吴文化和越文化、楚文化存在颇多交融,汉末东吴都金陵(南京),囊括了吴、楚、越广大地区,南朝时期,中华文化繁盛,江南文化名扬海外,佛教文化大放异彩。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首都建康(南京)语言(古代吴语)为基础的“金陵雅言”作为中华正朔,成为中国汉语的源头,更东传日本变作吴音。江南文化也在变迁,如姑苏(苏州)又称吴都,东吴首都建业(南京),金陵(南京)又称吴京,后来的扬吴仍建都南京。
江南建筑
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宋明清。以苏州、扬州、南京、无锡、常州、湖州、上海、嘉兴、杭州等地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具有代表性,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的赞誉,而当今留存的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最多。?徽派建筑是徽州一带影响深远的建筑风格。
地形地貌
相对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
江南地区河道棋布、湖泊众多,有中国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阳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两省的太湖。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又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连,如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江南运河等等,所以历来就享有“水乡泽国”的美誉。
在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着和北方显著的不同
参考资料:
何为江南?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1、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即广义的江南和狭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江淮官话(江北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2、“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多指江苏南部的苏州、常州、无锡等地区,浙江的湖州、杭州、绍兴、宁波、嘉兴、金华等地区,以及上海共同组成的长三角部分地区。
地理上的江南范围还包括安徽东南部、南部的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等地区;江西北部、东北部的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地区。
明清时期,江南主要是原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以及浙江省北部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扩展资料:
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汉地,被中原称为"吴越"。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著称。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摘自央视纪录片《何处是江南》)。
自古有来,江南汉族地区曾有会稽郡、吴郡、江南道、两浙路等行政划分。
参考资料:
古代江左指哪些地方?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后来在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代以后,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扬州市)。
唐代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代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1645年清廷于此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
大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小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以及部分皖南地区。这个概念大概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后又有变化。小江南核心地带,就是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包括传统的江南六府,即: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而李伯重认为“江南”必须在地理上具有完整性,即一个“自然与生态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此是依据施坚雅与斯波义信的理论),且最好还是属于同一水系,使其内部各地紧密联系。
由这样的标准来观察,明清时期的江南范围应是今天的苏南浙北,即明清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八府,以及太仓州,这个范围大致上与长江三角洲相若。这个区域东临大海、北濒长江、南面为杭州湾与钱塘江、西面是皖浙山地,构成一个天然的界限,且皆属于太湖流域。
李伯重将江南界定为八府一州,另外有一些学者用较宽松的定义,将南边的绍兴、宁波(甬),以及北边扬州的泰州、通州,甚是整个扬州包纳进去。
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即江东。长江下游的两岸都可以称为江左。江东,即长江以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皖江)为西南往东北走向,古有中原进入南方吴地的主要渡口,于是将大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三国两晋开始江东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至唐以后逐渐被江南的概念取代。宋朝时的江南东路简称江东,首府在江宁府(今南京市),管辖今安徽江以南,苏南部分,江西小部分。
古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为外,外即表,故称江南为“江表”。又因位于长江这段的南北走向,又将东南方的地区称“江东”。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唐年间设江南东道于江东地区,因此开始称江东为“江南”。之后江东、江左等词汇也逐渐不再为人所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范围更大的江南。
西晋迁到南京后,史称东晋,这里的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早期出现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区。《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太宗贞观元年设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后来在唐玄宗二十一年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代以后,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扬州市)。
唐代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代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1645年清廷于此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年)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后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苏州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今苏皖沪三地)、江西省。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
大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大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小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以及部分皖南地区。这个概念大概从东晋南北朝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后又有变化。小江南核心地带,就是太湖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包括传统的江南六府,即: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