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24小时降雨量详情表格_天气预报24小时降雨量详情
1.特大暴雨的标准
2.降雨量多少才算特大暴雨?
3.降雨等级划分标准
24小时内降水量为10~24.9毫米。中雨降水强度中等的雨。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中雨是在12小时内降水量达5~15mm或24小时内降水量达10~25mm的降雨过程。
特点: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
扩展资料:
中雨注意事项
1、尽量不要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要在人行道上靠边行走。
2、雨伞、雨衣尽量不要遮挡眼睛,保证看清道路。
3、过路口时,要注意观察来往车辆,不要与机动车抢道。
4、不要在路上追逐打闹。
5、乘坐各种交通车,要告诫架车人员一定要慢行,不要抢道,不要抢时间,宁可迟到,也不要发生交通事故。
特大暴雨的标准
小雨的降雨量: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
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雨表示“不大的雨”,特点是雨点清晰可见,没漂浮现象,下地不四溅,洼地积水慢,屋上雨声微弱,屋檐只有滴水,不带伞能在雨中短距离行走而不至于把衣服全淋湿。
小到中雨为5毫米~18毫米,中雨为10毫米到25毫米,中到大雨为18毫米~38毫米,大雨为25毫米到50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5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如下:
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为小雨;日降雨量10-24.9毫米为中雨;降雨量25-49.9毫米为大雨。降雨量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降水量以mm为单位,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通常说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
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可能包含少量的露、霜和淞等。气象学中常有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一个旬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旬降水量……
一年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年降水量”。液态降水量称为雨量,有时两者也作为同义词。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常用mm/h或mm/min为单位。单位时间的雨量称为雨强。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例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是532.0毫米,上海的平均年雨量是1166.1毫米。降水现象是指云中液态水或固态水向地面降落的一种天气现象,准确测量降水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分析以及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降雨量多少才算特大暴雨?
特大暴雨量的标准是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
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预警信号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特大暴雨天气注意事项
1、暴雨天气低洼积水多,来回出行尽量绕过积水处,不要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匆忙跑过有积水的地方,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井或坑、洞中。
2、如果住宅地势低洼,可因地制宜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3、暴雨天气减少或者直接取消所有的户外活动,暴雨天气的情况下,在户外活动是十分危险的,尤其是夏季,暴雨常常伴随着电闪雷鸣,对人会有伤害的可能性,并且可能性很大,所以遇到大暴雨天气还是尽量不去户外活动,能取消的取消,能减少的减少。
4、首先要关注天气预报,现在随着科技的越来越发达,气象方面也跟着进步,对于天气的预测情况,已经十分接近实际发生的了,所以关注天气遇到,在大暴雨没有到来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情,这样不至于因为暴雨天气中断自己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特大暴雨
降雨等级划分标准
超过250毫米。
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扩展资料:
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等级划分标准为:
小雨:1d(或24h)降雨量小于10mm者。
中雨:1d(或24h)降雨量10~25mm者。
大雨:1d(或24h)降雨量25~50mm者。
暴雨:1d(或24h)降雨量50~100mm者。
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100~250mm者。
特大暴雨:1d(或24h)降雨量在250mm以上者。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mm(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或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的降雪过程。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mm或积雪深度达3CM的降雪过程。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mm或积雪深度达5CM的降雪过程。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2.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0.0mm或积雪深度达16C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24.0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30.0mm或积雪深度达32CM的降雪过程。
降雨等级划分标准会考虑以下因素:
1. 降雨量: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目的,降雨等级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可以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2. 降雨持续时间:除了降雨量外,降雨的持续时间也是划分降雨等级的重要考虑因素。例如,长时间的小雨可能会造成洪涝灾害,而短时间内的大雨可能会引发山洪暴发。
3. 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下,对降雨等级的划分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山区可能对暴雨有更高的容忍度,而平原地区可能对同样的降雨量就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4. 影响程度:降雨等级的划分还需要考虑降雨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例如,降雨对农业、交通、城市排水系统等的影响不同,因此划分标准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降雨等级划分的影响因素及应用范围是一个涉及气象学和水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影响降雨等级划分的因素包括降雨量、降雨频率、降雨时长、降雨强度等。这些因素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了解降雨的特征和趋势,为水规划、灌溉决策、防洪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降雨等级划分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农业、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通过对降雨等级的划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降雨对不同领域的影响,从而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和水管理的挑战。
综上所述:降雨等级划分的影响因素及应用范围是一个涉及气象学和水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法律依据:
《发布天气预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三条
国家对公开发布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由国家气象局管辖的各级气象台站负责发布。中央气象台及以下各级气象台站分别负责发布领域及本台站责任区内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中央气象台及沿海各级气象台还需分别负责发布所承担的责任海区范围内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